我家孩子有鹦鹉学舌式的行为大赛爸爸家庭

我家儿子5岁了,语言发育迟缓,理解能力也没能跟上,不会完整连贯的句子,理解不了稍微复杂点的概念。只会一些简单的发音,比如:吃、睡、爸爸妈妈等。

在孩子的语言训练上,作为父母,我们一直不敢马虎,空闲下来就教孩子说话。半年多前,我发现孩子有了新的不良行为,不间断的重复一个单调的句子,一个人经常自言自语,你问他问题也不回答你。网上说儿子的行为叫做“鹦鹉学舌”他说“杯子”就不停的说杯子杯子,停不下来的,以为他要喝水,把水递给也不喝。

儿子日常行为:“杯子”“拍手”“老师”都是他复读机式的重复的对象,也有对儿子行为作出纠正,效果也不明显。

家长该怎么做,做哪些训练改掉孩子“鹦鹉学舌”的行为?

一、什么是儿童的“鹦鹉学舌”?

幼儿在生命的初期,最为关键的语言习得来源,很大的程度上,来自与对成人的动作及言语的模仿,幼儿在模仿中不断强化语言以及对语言的认识。

鹦鹉学舌的具体表现是什么;用通俗简单易懂来概括,鹦鹉学舌有以下表现,幼儿在语言发展敏感期,“鹦鹉学舌”式的进行重复模仿式的说话。有的是孩子喜欢自言自语,说一些大人听不懂感到莫名其妙的话。家长不必惊慌,也要了解,这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必经的过程,家长对孩子的“鹦鹉学舌”要有正确的认识。

幼儿重复“妈妈”“要玩”和“要吃”等词句,都是孩子鹦鹉学舌的表现的阶段。

成人学习知识,学习新的内容,是通过反复背诵最终存在大脑记忆库里,提取与储存的过程。幼儿学习语言也一样,幼儿通过对“想要”进行反复的强化,不断的理解,逐渐由大脑皮层语言中区形成语言记忆、最终形成图像跟画面。

“孤独症”儿童与普通儿童语言发展期都要经历鹦鹉学舌式的阶段,正常儿童可以轻易较快的度过“学舌”时期,孤独症儿童较为容易极端的停留在鹦鹉学舌段。孩子长时间的停留在鹦鹉学舌阶段,家长要有正确的意识、和耐心的教导,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,以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鹦鹉学舌式。

二、鹦鹉学舌分“功能性”和“非功能性”

功能性鹦鹉学舌与非功能性鹦鹉学舌区别在于;一个是自发随机性的口头刺激,另外一个“功能性”的鹦鹉学舌,孩子通过简单语言,仅有的词汇,向妈妈表达自我的需要。

比如:孩子看见商店柜台上摆放的小熊蛋糕,小熊蛋糕在柜台的玻璃罩下发出美味的诱惑,孩子有了“想吃”的想法。由于大脑发育不全,孩子还无法处理一连串的信息,为了表达“想吃”的愿望,孩子会说,“小熊”“想吃”为引起家长的重视,在家长没做出回应之前,孩子不断重复“鹦鹉学舌”式的口头语。

每个孩子力不同,面临的状况不一样,做家长的要细致入微,通过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,多角度,全方位来判断孩子属于“功能性”与“非功能性”的鹦鹉学舌式,通过相应的措施有效的帮助孩子更精准全面的表达。

三、家长该怎么做,能让孩子改掉鹦鹉学舌

孩子的语言训练来自生活的细节,细节帮助孩子进行语言分辨,爸爸妈妈抓住生活每个小细节,给孩子进行语言强化,时间久了,孩子的进步也越明显。

“非功能性”的鹦鹉学舌

孩子自发性的口头语言,也可以是“要”“睡觉”“喝水”等,孩子并不是真的要喝水,想睡觉,是不由自主的口头刺激。

这时候妈妈可以打断孩子的重复性讲话,问孩子问题,你想吃饭吗?想玩积木玩具吗?为了便于孩子理解,妈妈可以把孩子往常吃的面条递在孩子眼皮底下,不断问他要不要“吃”饭,想不想吃饭,慢慢教孩子学“吃”的发音。

妈妈陪着孩子堆积木,建小房子,在陪孩子玩耍的过程中,妈妈不断向孩子传达,“积木”重复的语言强化让孩子大脑皮层形成积木玩具的理解。

“功能性”的鹦鹉学舌

相比“非功能性”“功能性”的鹦鹉学舌是孩子的较为片面不完整的语言表达,

当孩子眼睛盯着冰淇淋,不断重复“冰淇淋”,孩子其实是想吃冰淇淋,这时候妈妈要做出适当的引导,你想吃冰淇淋是吗?

或者孩子看电视,看见电视上的玩具,孩子不断重复“要”父母要及时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yingwue.com/wljn/12600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